当前位置: 首页 -> 标准文化

沿溪山白毛尖

发布日期:2014-5-9


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沿溪山白毛尖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9年 第60号

    保护范围:广东省乐昌市九峰山脉

    质量特色:沿溪山白毛尖茶属烘青绿茶,具有外形肥壮、色泽绿润、茸豪披露,香气清新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的品质。

    产品标准编号:DB44/T 729-2010



地理环境 山清水秀育茗茶

沿溪山白毛(尖)茶是经多代人辛勤焙制精炼的茶中名品,其特有品质的形成,是与生产地域密不可分的。沿溪山白毛(尖)茶的产地九峰山脉崇山峻岭,西临武江,北至田头水,属南岭山脉,植被茂密,泉水涌流,蒸汽上升,云雾缭绕,四时不绝。也就形成九峰山云雾多、湿度大、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的气象特征,造就了生产沿溪山白毛(尖)茶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利于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和芳香物质的合成,也保证了沿溪山白毛(尖)茶特异品质的形成。

产地与沿溪山白毛(尖)茶的质量特色具有如下关系:

一是云雾多,太阳直射时数少,在春茶生产期间(3~4月),基本上每天云雾缭绕,全年有雾天气超过100天,这种独特的小气候满足了茶树喜欢漫射光和阴湿的习性,而周边其它产区不具备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

二是雨水充沛,相对湿度大,九峰山脉年平均降雨量1596.5毫米,年相对湿度80%,茶叶生长主要靠自然降雨,茶叶生产季节(3~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十分有利于茶树新梢的生长;

三是昼夜温差大,九峰山脉昼夜温差达10℃,积累大于消耗,加之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使沿溪山白毛(尖)茶芽壮叶厚、水浸出物多、氨基酸含量丰富等特点;

四是年平均温度偏低,九峰山脉地处粤北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16.6℃,特别早春升温速度慢,茶叶持嫩性好,品质优;

五是九峰山脉层峦叠峰,山高谷深,茶树生长于400米至800米高度的山坡,使沿溪山白毛(尖)茶的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

六是九峰山脉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99座,森林覆盖率达80%,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茶树种植区域内无任何污染源,空气非常清新。土壤以红、黄土壤为主,表土有机质层厚度达20厘米,土层厚度达80厘米,表层有机质含量大于3%,全氮大于0.1%,平均PH值5.1,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生长在这样环境下的茶叶新梢粗壮、叶色绿而叶质厚,芽叶开展慢,持嫩性强,使沿溪山白毛(尖)茶具有外形肥壮、茸毫披露、汤色嫩绿、叶底明亮、茶香馥郁、磬香高雅、滋味鲜爽回甘的品质特色。

    在山清水秀生长的沿溪山白毛(尖)茶具有独特的质量特色。




    1、沿溪山白毛(尖)茶的外形特征

从干茶的外形就能大致推断其品质的优劣。茶叶的老嫩程度是决定茶叶品质的基础条件,一般沿溪山白毛(尖)茶饱满光滑、形似“雀舌”,带有金黄片。冲泡后外形肥壮、条索粗壮、挺秀尖削、色泽淡绿鲜活。反之,外形松散粗糙、筋脉显露。

2沿溪山白毛(尖)茶的香气特征

茶叶干嗅尚不能完全确定其优劣。高级沿溪山白毛(尖)茶茶香浓郁、鲜纯,香气持久。

    3、沿溪山白毛(尖)茶的滋味特征

沿溪山白毛(尖)茶滋味醇爽、回甘味强。滋味往往与香气密切相关,香气好的滋味通常较好。

    4、沿溪山白毛(尖)茶的汤色特征

沿溪山白毛(尖)茶汤色的差异是茶多酚氧化程度不同所致,汤色的深浅、明暗程度,与沿溪山白毛(尖)茶的内在品质关系十分密切。沿溪山白毛(尖)茶的汤色以清澈明亮为好,汤色深黄为次。

    5、沿溪山白毛(尖)茶的叶底特征

沿溪山白毛(尖)茶叶底要求芽叶细嫩成朵、匀齐、嫩绿明亮。高级沿溪山白毛(尖)茶冲泡后,一旗一枪,交错相映,透过无色玻璃杯看去,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6、沿溪山白毛(尖)茶的理化特征

主要理化指标为:茶多酚25%~37%,氨基酸2%~4%,咖啡因2%~4%,水分≤6.5%,水浸出物≥38%,总灰分≤6.5% ,粗纤维≤14%。内含物质比例协调,使得沿溪山白毛(尖)茶外形肥壮,茸毫披露,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茶香浓郁,磬香高雅,滋味醇爽,饮后回甘持久而别具特色。

沿溪山白毛(尖)茶是采摘细嫩芽叶加工制作而成的,内含丰富的营养保健成分,并在加工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发挥;现代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表明, 沿溪山白毛(尖)茶有显著的防病保健功效。

 


历史渊源

乐昌历史悠久,据历代《乐昌县(市)志》记载,新旧石器时期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时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属南海郡。秦时,南海尉任嚣将军筑城河南水,后为赵佗城遗址,至今已2200多年,成为乐昌最早的人文历史记载。南齐初年(479)析曲江县地置灵溪县(今乐昌),梁天监七年(508)置梁化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乐昌县。1994年4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乐昌县,设立乐昌市。

乐昌市居于南岭山脉南麓,历来是粤北的军事要冲和广东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素有“楚粤孔道”之称,温和的气候,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东汉名将马援、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岭南第一相张九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称赞乐昌道:“岭南清淑之气,自昌而始。”毛泽东、朱德、陈毅、邓小平、张云逸、聂荣臻、廖承志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先后在乐昌的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业绩。乐昌人文蔚起,科甲联登;乐昌英雄辈出,是抗日名将薛岳的故乡,出现过参加辛亥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柏日红这样的英烈。钟灵琉秀的乐昌孕育出丰富的物产,沿溪山白毛(尖)茶、张溪香芋、北乡马蹄、廊田香米、九峰奈李、天堂番茄、天堂姜、乐昌青花石等名优特产享誉广东省内外。沿溪山白毛(尖)茶因主产与乐昌九峰山脉沿溪山区域、鲜叶芽尖及叶背均披上薄薄的一层白毛而得名;以香气清新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而深受名家赞赏,是全国名茶之一。

乐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浓厚、深远的茶文化,沿溪山白毛(尖)茶因主产于乐昌九峰山脉沿溪山区域、茶叶芽尖及叶背均披上薄薄的一层白毛而得名。沿溪山白毛(尖)茶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超过1200年。被尊为“茶神”唐代陆羽与乐昌结下了茶缘,约公元789年,茶圣陆羽在广州任职期间,对所饮用的韶州茶(当时韶州茶的重点产区在乐昌)十分赞赏,便专程从广州来到韶州乐昌县考究白毛茶,亲自上山摘茶,遍访各处茶山,有其在乐昌西石岩洞内壁题“枢室”二字为证(据《韶州府志》记载:“陆羽题名并镌枢室二字余襄公有记。”又《乐昌县志》载:“有陆羽题名墨迹在焉。”)。陆羽在《茶经》辑录全唐名茶中记载:“岭南茶生韶州,其味极佳。韶州生黄茶,产于韶州各县,成以乐昌为贵。”这样乐昌白毛茶便在《茶经》中占有一席之位,随后自然成为帝皇的贡品。明代的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乐昌有白毛茶,茶叶微有白毛,其味清凉。”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续修的《乐昌县志》记载:“茶即茗,郭璞曰:早采为茶,晚采为茗,色有毛茶、古老茶、果子茶等,白毛茶产于大山中,叶有白毛故名,味清而香,为红茶、绿茶所不及,大山处处有之,以瑶山所产为最。”称“白毛茶有通鬼神之奇功”。在乐昌民间的传统艺术中,也有与茶相关的戏剧《采茶戏》。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夏天游江南,因中暑而大病不起,虽有御医在旁,却难痊愈。幸有广东籍官员将携带的乐昌沿溪山白毛茶熬成浓茶汤,供皇上饮用,几天后乾隆的病竟好了。于是乾隆悦赞乐昌沿溪山白毛茶为“神、奇、妙”茶。如此,乐昌沿溪山白毛茶更是名扬天下。

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中山大学农学院罗溥鍒教授来乐昌考察白毛茶,为免与外地茶种混淆,而定名为“乐昌白毛茶”。1965年全国茶树品种工作会议上,乐昌白毛茶被推荐为全国21个优良茶树良种之一,福建、湖南、江西、四川、安徽等省均有引种。1985年3月,经农牧渔业部批准,乐昌白毛茶再次被认定为全国茶树良种。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利用引种的乐昌白毛茶品种仿制当地名茶,与当地名茶相比,发现乐昌白毛茶具有许多独特之处。四川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评价认为:“乐昌白毛茶内含物质十分丰富,茶树芽叶的各项理化指标均高于四川中叶群体种。”

1927年,陶铸参加广州起义不久,回湖南搞兵运工作路过乐昌沿溪山时,喝了几碗当地老百姓泡的白毛茶后,爬山涉水30公里仍不口干舌燥。于是沿溪山白毛茶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沿溪山白毛(尖)茶的发展。为发展乐昌白毛茶和充分利用沿溪山得天独厚的种茶地理环境,造福百姓,1956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在乐昌视察时指示,创办沿溪山茶场,垦荒种茶。其后,他不仅于1956年、1958年、1963年三次亲临沿溪山茶场关怀和指导白毛茶的生产与发展,而且还从广州指派茶叶专家与农艺师到茶场指导生产。他曾高兴地对干部职工说:“好、很好,茶质佳,汤色靓,留香长,回味甘。这是同志们多年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硕果啊!” 他对沿溪山的茶、沿溪山的水赞不绝口,每次离开时,都要带上沿溪山白毛(尖)茶和沿溪山水回广州。

1993年至今,沿溪山白毛(尖)茶多次获得“全国名优茶一等奖”及“名茶金奖”。 原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杨应彬视察沿溪山后写有《过沿溪山茶庄诗》:“南岭新杉北山茶,崖前石畔有人家,艰难创业汗成雨,浇出满山瑰丽花。”

 


品牌建设:

目前,沿溪山白毛(尖)茶种植面积1000公顷,平均每公顷产值4.5万元;最高等级的茶叶——“茶王”产量1000公斤,在市场上的售价不低于6000元/公斤,产值超过600万元。沿溪山白毛(尖)茶生产基地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在茶叶栽培、加工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向茶农收茶青,由茶场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带动了周边茶农共同致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从整体上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价值。

 

①佐证材料:《乐昌县志》(民国二十年版)。

②佐证材料:《乐昌县志》(1994年版)。

③佐证材料:《乐昌县志》(1994年版),《乐昌市志》(1988-2000)。